花桥国际创新港、大数据产业园、跨境贸易小镇、财智科技园……在花桥经济开发区,“雨林式”科创产业生态圈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花桥以“智”为核,吸引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性产业项目、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智力、智能、智造等各方跃动的创新因子加速聚合、碰撞、裂变,垒起多元共生、协同发展、开放包容、活力四射的创新高地,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以智变引质变,催生产业蝶变
“来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发展的澎湃动力和创新的浓厚气息。”在今年中国昆山创业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昆山“头雁人才”褚君浩深情地说。2019年,褚君浩带着研究多年的项目落户花桥国际创新港,成立江苏华创高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华创医疗不仅在探究智能诊疗上不断创新,还建立了昆山市生物信息公告研发平台,面向全国生物医药行业及医疗研究人员提供开放式服务。这是病理诊断与智能未来的“拥抱”,也是一次智慧之光与产业升级的“碰撞”。以智变引质变,催生产业蝶变,在花桥,这样的“拥抱”和“碰撞”还有很多。
产业是人才集聚的“蓄水池”,人才是产业崛起的“发动机”。近年来,花桥实施智力攻坚,不断放大招才引智成效。依托专业性平台加大招引力度,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对接融入上海,加强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院大所合作,围绕优势学科和重点产业招引各类高层次科研、创业人才,成功推动中科大量子技术、复旦大学新能源开发储备、浙江大学半导体关键设备研发等项目向花桥转移转化;依托功能性平台加大招引力度,通过跨国联合创新空间、可可空间大数据产业创新空间、沪苏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心等专业化平台,发挥临沪基地资源,有效承接跨国公司溢出人才,集聚专业孵化、技术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依托国际性平台加大招引力度,深化国际专业机构合作共建,围绕国际技术转化合作招引海外专家人才,引进韩国科学院裴斗焕院士团队、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马鲁利·门多萨教授团队、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乔治·蒙蒂团队等。
以项目促转型,结出累累硕果
华迅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实施空压机热能回收装置等节能技改项目后,每年可节约能源费用230万元,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苏州衣带保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从原有的汽车零配件生产业务转向开发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健康穿戴产品,目前旗下拥有20多项核心专利的国内首款老年人智能呵护产品在京东、淘宝上线,销售火爆……华迅、衣带保等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是花桥以项目促转型,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的一个缩影。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然路径,也是形成更多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的活力和主动性,花桥不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政策性服务、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在政府倡导开展科技创新的“指挥棒”下,企业自主创新的藤蔓上已结出累累硕果。
传统产业智能升级,新的产业也在异军突起。近年来,花桥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大数据+产业”应用定位,加快集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要素,以金融大数据、电子商务大数据、环保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应用为特色,以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为技术支撑,引进熊猫遛娃亲子大数据平台、蓝豆5G工业物联网、元启创人工智能“阅人”系统、声动人工智能产品检测等大数据项目。花桥还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连续2年获评苏州市先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特色产业园。
以服务优环境,厚植人才沃土
中秋前夕,一场“聚才助力·智汇花桥”科创人才沙龙主题活动在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举办。参加活动的高层次人才除认真听取近期人才政策宣讲外,还参观了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万顷良田及天福老街,并制作了月饼,充分感受了花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生态发展魅力。作为人才科创企业专项服务系列内容之一,科创人才沙龙主题活动已开展两年。“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要让科创人才服务更好地落到实处,并逐步形成服务科创人才的浓厚氛围和品牌效益,还要让更多科创人才在花桥更有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了解花桥、爱上花桥、扎根花桥。”花桥经济开发区科学技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每一颗创新的种子提供更好的阳光雨露。花桥坚持“自转围绕公转”,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实施的机遇,深化对接融入上海,吸引昆山复旦科技园、沪苏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心等一批对接上海平台载体相继落户,在承接上海高端科创资源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推动“生态、业态、形态、神态”有机融合,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并重,以国际化、都市型标准谋划四大“城市客厅”建设,全力打造一批体现花桥未来城市形象的优质工程,让一流的营商环境与人才相互成就。
积蓄能量,蓄势突破,花桥正在积极投身智能怀抱,拥抱无限可能的未来。